2017-02-07 03:42
春节假期回宜昌路上,在公交车上见一约7岁小男孩神情专注的玩手机,让我想起前不久在武汉表哥家,看他2岁的儿子玩手机的模样。解锁、打开App、下一步……动作准确娴熟。只是他玩的那“宝宝学形状”让我担忧。
每当宝宝在屏幕上划出指定的形状,例如锣的圆形、铁三角的三角形、长方形的琴键盘,App就会发出对应的声音。我所担心的关键就是这声音——与真正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并不相符。这会导致儿童对对应事物的错误认知,仅限于屏幕上的乐器图片,也限制了儿童对该乐器的多方面观察条件。这不是说做一个能展示乐器3D模型的App就能解决的。即使当今3D与VR技术如何先进,仍无法再现乐器的触感和不同吹、弹、敲击方法发出的各种声音。
记得我的童年中,家里就放着一堆爸爸的乐器,有长号、锣、沙锤、三角铁、口风琴、铃、木鱼。我常将它们摆成一圈,坐在倒扣的圆桶上敲击弹奏,探索不同的声音组合与节奏。我记得有这样一张老照片,回去找找。
计算机图像与声音应该用于探索不容易去到、罕见、危险但富有意义的场景,对于小型乐器这类事物,父母大可不必让孩子从一个手机App上去感受,况且还是一个粗制滥造、充满广告的App。
倒不是说儿童应该少玩手机、平板本身,而是局限于屏幕中的玩耍与探索,限制或错误导向了儿童的认知。就我看到表哥儿子玩的这展示形状与乐器的App,都能想象它可能将很多有潜在音乐天赋,原本可能成为音乐家的孩子“扼杀”在启蒙之前。